经世方籥歌·《金匮要略》防己地黄汤
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21:13    点击次数:113

防己桂风草地黄,滋阴祛风神自安。如狂妄行独语现,脉浮无热此方良。

血虚风动扰心神,重用生地酒浸藏。莫与黄芪汤相混,阴虚风燥细端详。

防己地黄汤方解一、药物配伍与君臣佐使

君药——生地黄(二斤)

滋阴养血,填补阴液之亏虚,治本以制虚火。

清血分伏热,除阴虚内热,兼凉血润燥。

性味归经:甘、苦、寒,入心、肝、肾经。

作用:

配伍意义:原方重用生地黄至二斤(汉代剂量),远超其他药物,意在“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”,针对阴虚血热之根本,为全方核心。

臣药——防己(一分)、桂枝(三分)、防风(三分)

辛、甘、微温,入肝、脾、膀胱经。

祛风解表,胜湿止痛,与防己共祛外袭或内生之风邪。

辛、甘、温,入心、肺、膀胱经。

温通经脉,助阳化气,宣散风邪,兼制地黄之滋腻。

苦、辛、寒,入膀胱、肺经。

祛风除湿,通利关节,兼清湿热。

防己:

桂枝:

防风:

配伍意义:三药量轻(合计七分),轻清宣散,以祛风邪、通经络,兼顾标证,体现“治风先治血,血行风自灭”之理。

佐使药——甘草(一分)

调和诸药,缓解防己、桂枝之偏性。

益气和中,防大剂量地黄滋腻碍胃。

性味归经:甘、平,入心、肺、脾、胃经。

作用:

二、病机与治法

核心病机:阴虚血热,风邪内扰阴血不足,虚热内生,风邪乘虚侵袭,或内风暗动,上扰心神(如狂、妄行),外窜经络(脉浮、无寒热)。

治法:滋阴清热为主,祛风通络为辅

滋阴清热:重用生地黄滋肾水、清血热,补水以涵木,息内风之源。

祛风通络:轻用防己、防风、桂枝,外祛风邪,内通经络,兼助阳化气以行阴药。

动静结合:地黄静以养阴,风药动以祛邪,使滋阴不滞,祛风不燥。

三、经典配伍特色

重用地黄,轻用风药

生地黄与风药(防己、桂枝、防风)比例为2斤:7分,体现“补虚为主,祛邪为辅”的组方思路,符合“阴虚风动”需“养正以祛邪”的原则。

酒浸生地黄(原方煎服法)

酒性辛散,可助地黄通血脉、行药力,避免其滋腻之弊,增强全方活血通络之效。

桂枝与地黄配伍

桂枝温通,地黄寒润,二者相合,一阳一阴,既制地黄之寒,又防桂枝之燥,共奏通络滋阴之功。

四、与《金匮》其他方剂对比

与防己黄芪汤对比

防己黄芪汤:黄芪为君,益气固表利水,治表虚风湿、浮肿汗出。

防己地黄汤:生地黄为君,滋阴清热祛风,治阴虚血热、风扰心神。

与百合地黄汤对比

两方均重用生地黄滋阴清热,但百合地黄汤配百合清心润肺,主治“百合病”神志恍惚;防己地黄汤配风药,主治阴虚风动之狂躁。

五、后世医家注解

尤在泾《金匮要略心典》:“此方治少阴血虚,风热内扰,心神不安……地黄壮水之主,桂、防、己、草祛风而和卫气。”

徐忠可《金匮要略论注》:“此方以地黄为君,取其滋阴凉血,佐风药以去其外搏之风,然风因血虚,故以地黄补血为本。”

六、现代应用要点

生地黄用量:现代常用30-60克,需久煎或酒制以增强通络之效。

防己使用注意:防己有一定肾毒性,临床用量宜轻(6-10克),避免长期使用。

加减化裁:

阴虚甚加麦冬、玄参;

风动抽搐加钩藤、白芍;

心神不宁加龙骨、牡蛎。

总结

防己地黄汤以滋阴养血为体,祛风通络为用,体现了张仲景“养正祛邪”的治疗大法。方中重用生地黄直补阴血,轻配风药宣散外邪,标本兼顾,对阴虚血热、风邪扰神之证有独特疗效。临床应用需紧扣“阴虚风动”病机,灵活化裁。

以下是关于防己地黄汤的原文引用与历代医家注解的整理,严格依据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及后世经典注本:

一、经典原文1.《金匮要略》原文

《金匮要略·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》:

“防己地黄汤,治病如狂状,妄行,独语不休,无寒热,其脉浮。”组成:防己一分,桂枝三分,防风三分,甘草一分,生地黄二斤(绞汁)。煎服法:上四味(防己、桂枝、防风、甘草),以酒一杯,渍之一宿,绞取汁;生地黄二斤,㕮咀,蒸之如斗米饭久,以铜器盛其汁,更绞地黄汁,和分再服。

注:《伤寒论》中未载此方,仅见于《金匮要略》。

二、历代医家注解原文1. 尤在泾《金匮要略心典》

“此方治少阴血虚,风邪内扰,发狂妄行,独语不休……地黄甘寒,滋阴凉血为君;防己、防风、桂枝祛风散邪为臣;甘草和中为佐。然风为阳邪,血虚者易生内热,故以地黄独重,清血分之热,而风邪自息。”

2. 徐忠可《金匮要略论注》

“此方以地黄为君,取其滋阴凉血,佐以防风、桂枝、防己,祛在外之风;甘草调和诸药。盖风因血虚而生,故补血即以熄风,仲景治风多用此例。”

3. 黄元御《金匮悬解》

“防己地黄汤,地黄滋风木之枯燥,桂枝达肝气之郁遏,防己泄经络之湿邪,防风驱经络之风燥,甘草培土以荣木也。盖木燥则风生,地黄滋木,故能治风。”

4. 唐容川《血证论》

“此方治血虚风动之证,生地黄重用至二斤,大补阴血以熄内风;防己、防风、桂枝轻清走表,祛外风而通络;甘草调和诸药,使滋阴不碍胃,祛风不伤正。”

5. 吴谦《医宗金鉴》

“防己地黄汤,治血虚风扰,如狂妄行……生地黄独重,滋阴养血以固其本;防己、防风、桂枝祛风邪以治其标。标本兼治,则风自熄而神自安。”

6. 丹波元简《金匮玉函要略辑义》

“此方地黄用至二斤,取其滋阴润燥之力,以制风火之亢;桂枝、防风、防己辛散轻扬,祛风透邪。全方以静制动,以阴制阳,深合'治风先治血’之旨。”

三、核心注解总结

病机:历代医家均认为本方主治**“血虚风动”**,阴血不足导致虚热内生,风邪乘虚内扰心神或经络。

配伍特色:

重用生地黄:滋阴养血以熄内风(如尤在泾、徐忠可强调)。

轻用风药:防己、桂枝、防风祛外风,兼通经络(黄元御、唐容川注解)。

酒浸法:增强生地黄通络活血之力(丹波元简提及)。

与仲景他方对比:

区别于防己黄芪汤(治表虚水肿)、百合地黄汤(治百合病),本方专为阴虚风动而设。

四、现代应用参考

生地黄用量:现代多用30-60克,酒制或久煎以减滋腻。

防己使用注意:防己有肾毒性,临床宜轻用(6-10克),短期使用。

加减:

阴虚甚者加麦冬、玄参;

风动抽搐加钩藤、白芍;

心神不宁加龙骨、牡蛎。

五、总结

防己地黄汤体现了仲景“滋阴熄风”的治法思想,历代医家均从“血虚风动”角度阐发其理法,强调重用生地黄滋阴为本,轻配风药祛邪为标。临床应用需紧扣病机,注意药物剂量与毒性风险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